“严惩到底!”深圳至大连航班男子屡教不改,女孩怒斥前排座椅踢人事件

大连 更新于:2025-09-30 03:39
  • 远去的轱辘车
    惩到底!”深圳飞往大连的航班上,一男孩持续用脚踢前排座椅,前排女子多次警告无果后骂了男孩,谁料,男孩很不爽,路过时故意撞掉女子耳机,飞机降落后,双方发生争执,女子被一家四口围攻,一度打趴在地,女子要报警,男孩妈妈表示:他还是个孩子,你太过分了!

    飞机落地时的广播还没消散,大连周水子机场的廊桥里就炸开了锅。女子捂着被打红的脸颊坐在地上,散落的耳机线缠在手腕上,而对面一家四口仍在争执——爸爸攥着拳头骂骂咧咧,妈妈叉着腰护在男孩身前,就连同行的老人也时不时帮腔,说女子“跟小孩计较没教养”。男孩躲在妈妈身后,露出半张脸,眼里没有丝毫愧疚,反而带着几分挑衅,仿佛刚才故意撞掉耳机、此刻看着别人狼狈倒地,是什么值得得意的事。

    其实在飞行途中,这场矛盾早有预兆。女子靠窗坐着,本想趁着两小时航程补个觉,可身后的踢击声从未停过。起初是轻轻的触碰,她以为是孩子无意,忍了十分钟;后来变成有节奏的“咚咚”声,座椅靠背跟着晃,她转过身,尽量温和地对男孩说:“小朋友,能不能别踢啦?姐姐想休息一会儿。”男孩妈妈当时正低头刷手机,头也没抬地说了句“知道了”,可话音刚落,踢击声更重了——男孩显然是故意的。

    又忍了半小时,女子实在没法忍,回头提高了音量:“你这孩子怎么回事?说了好几次了听不懂吗?”这一骂,男孩立刻瘪了嘴,妈妈终于放下手机,脸色沉了下来:“你一个大人,跟孩子喊什么?他才七岁,懂什么?”女子气笑了:“七岁不小了,知道故意踢人就该知道不对!”争执间,飞机开始下降,需要起身调整座椅,男孩路过女子座位时,突然侧身撞了过去,挂在座椅扶手上的耳机“啪”地掉在地上,线都摔松了。女子刚要理论,男孩妈妈却抢先说:“走路碰一下很正常,你至于吗?”

    谁也没想到,落地后的争执会升级成围攻。女子捡起耳机,追上准备离开的一家人,要求男孩道歉。男孩爸爸当即火了:“道歉?我看你是找事!”说着就推了女子一把,女子踉跄着后退,男孩妈妈趁机上前撕扯她的衣服,连带着老人也伸手拽她的头发。男孩在一旁跳着脚喊:“让你骂我!让你骂我!”四个人围着一个人,女子根本没还手的余地,没一会儿就被推倒在地,膝盖擦出了血痕。

    周围的乘客看不下去,有人上前拉架,有人拿出手机录像。女子爬起来时,声音都在抖,掏出手机要报警,男孩妈妈却冲过来抢她的手机,嘴里还喊着:“他还是个孩子!你一个大人跟孩子置气,还想报警?太过分了!”这句话像根刺,扎得周围人都皱起了眉——“他还是个孩子”,似乎成了所有错误的“免罪金牌”。可孩子的不懂事,真的能成为家长纵容的理由吗?

    后来民警赶到,调取了飞机上的监控和乘客录制的视频,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。男孩持续踢座椅、故意撞掉耳机,全程有迹可循;而一家四口围殴女子,更是清晰地拍在了镜头里。最终,男孩父母因殴打他人被处以行政拘留,还需赔偿女子的医疗费用和损坏的耳机;至于男孩,民警也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,并要求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引导。

    这件事被发到网上后,很多人都想起了自己遇到过的“熊孩子”:电影院里大声喧哗、餐厅里乱跑乱撞、地铁上踹别人的行李箱……而背后总有家长轻飘飘一句“他还小”“别计较”。可事实上,“小”从来不是犯错的借口,而是需要家长更用心教育的理由。七岁的孩子或许不懂“尊重他人”的大道理,但他一定知道“踢别人座椅会让人生气”“故意撞掉东西不对”,而家长的纵容,只会让他把“自私”“蛮横”当成理所当然,长大后很可能酿成更大的错。

    就像这次航班上的冲突,如果男孩妈妈在第一次被提醒时,能认真管教孩子,而不是敷衍了事;如果男孩爸爸能明白“孩子犯错要道歉”,而不是动手打人,这场闹剧根本不会发生。女子想要的从来不是“严惩孩子”,而是一份基本的尊重——尊重她的休息权,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,更尊重“犯错要认”的简单道理。

    最终,女子接受了赔偿,也没有再追究男孩的责任,但她在网上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:“我不是针对孩子,我是针对那些用‘孩子小’当挡箭牌,放弃教育责任的家长。”是啊,真正的爱孩子,不是替他掩盖所有错误,而是教会他明辨是非,让他知道世界不是围绕他转,学会尊重他人,才能被他人尊重。

    这场冲突里,没有赢家。一家四口面临处罚,孩子也在争执中学会了“用暴力解决问题”;女子受了伤,好好的行程被搅得一团糟。但它也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:教育孩子,从来不是“养大”那么简单,而是要教会他如何做一个有教养、懂规则的人。毕竟,“孩子”这个身份,只能保护他一时,却保护不了他一世,真正能让他走得远的,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和对规则的敬畏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